Sarah Lee: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2023年6月16日 - 8月6日

莎拉·李(1990年出生)的创作深受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以及自由、权力关系和孤独等核心概念的影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等人的哲学思考,尤其是他的“知识型”学说,为艺术家对个人自由真实性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萨拉·李在新加坡的首次个展“明天、明天、明天”继续了她对自由和社会构建的探索,将古典大师的作品和当代电影,与文学、哲学思想相结合。她的创作方法包括解读这些来源,联系不同的叙事,并找到不同时期和媒介元素之间的关联。

 

艺术家参考古典文学和哲学作品,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莎士比亚的《凯撒大帝》和《麦克白》、霍布斯的《利维坦》、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笔记》和《罪与罚》、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马基雅维利的《王子》等文本中汲取灵感。这些作品中的叙述、挣扎和沉思对该系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最近的作品中,李开始引用电影中的场景,作为额外的视觉参考。这种新方法不仅丰富了创作过程,也为作品增加了复杂性和抽象性,邀请观众在一个更有亲切感的当代背景下参与这些概念。

 

巴洛克时期的错综复杂而原始的情感力量非常适合在视觉上展现福柯的“知识型”学说。艺术家并不逐字逐句地复制那些巴洛克时期的杰作,而是重新诠释它们,解构它们的本质,将其编织成当代的叙事。层次丰富的抽象视觉语言被创造出来,作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桥梁,反映了权力动态、社会结构和自由斗争的永恒主题。

 

本次展览的中心主题是以绘画为媒介,概括自由、权力关系与在社会规范中的孤独。

 

道家的“无为”理想深深影响了李的作品。作品的色彩出自直觉和自发,笔触少见融合,呈现出直接和原始性,表达了“无为”的概念。丰富的色彩反映了现代世界的活力和不可预测,与作品沉重严肃的概念之间形成了富有张力的对话。这种并置和矛盾反映了该系列更广泛的主题,即二元性和平衡,邀请观众超越表面,参与其中蕴含的复杂性。

 

在施加笔触的过程中,控制与屈服的平衡进一步强调了社会规范与个人欲望、逻辑与直觉之间的斗争。李在技术上运用的“透明性”对于在作品中创造视觉和概念的深度至关重要。每一层颜料,每一个可见或部分可见的笔触,都有助于表现超越画布表面的叙事。

 

这一技术隐喻了人类状况的复杂性和层次,并呼应李对主权、服从和不服从主题的质疑。在哲学和社会问题的背景下观看,这些元素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并列关系。这种方法挑战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并为作品注入自发和不可预测性,反映了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

 

展览的标题“明天,明天,明天”源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讲述了时间的无情行进和人类斗争的持久性。

 

权力、身份和社会结构等永恒的问题在本系列中交织在一起。正如这些叙事中的人物面对他们的现实一样,我们也在不断面对我们的“明天”,由社会力量和个人行为的复杂相互作用而形成。

 

标题中“明天”的重复,呼应了历史上人类行为中反复出现的周期和模式。它还隐含了希望和复原力的概念——无论我们今天面临何种斗争,总有一个“明天”可以争取。